行业资讯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公司新闻

多地欲借京沪高铁建经济发展带 部分现征地纠纷

点击: 日期:2017-04-26 16:06:39 选择字号:

农田里燃烧的麦秸,令整个旷野浓烟密布。烟雾随风飘动,最终淹没了沪宁高速公路。烟雾未散,暴雨来临。6月11日清晨,倾盆大雨加上咔咔炸响的雷电,令沪宁高速江苏段全线封闭。

下午,暴雨变成了淅沥的小雨,空中的烟霾也渐渐退去。沿着路宽车少的沪宁高速公路,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驾车进入苏州 ――京沪高铁的第二十二个站台。

雨时下时停,京沪高铁苏州北站一片宁静。空旷的站前广场上,不时有工人缩着脖子匆匆走着,变形的身影映在水光中,显得滑稽而怪异。

“从北京来的?那么远。”见记者拍照,一位安徽籍农民工走过来搭讪。“下雨也不歇工啊?”记者问。“下雨?就是天上下刀子,俺们都不能休息,工期紧啊。”农民工一边拍打身上的雨水,一边不住地抱怨着。

千里 京沪线上采访,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“时间紧、任务重”,在京沪高铁沿线的每个施工现场,一个印在大家心里的日期,狼一样在身后穷追不舍――“6月20日前,要保证可以通车,并基本具备乘客上下车的软硬件条件。”这样的口头文件,令各个工地的“头儿”们急红了眼。

根据记者在一线看到的情况,要想6月20日前完成所有配套设施的建设,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,“这几乎是一件不能完成的任务。”6月8日,枣庄北站一位工程人员向记者表示。

高铁意味着什么?也许,对于乘客而言,这是一条以更快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的钢轨;对于地方政府而言,这是一场谋求发展的关键战役;对于一线工人而言,这是一段再平常不过的工作经历;对于地方百姓而言,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迁移,忧喜参半、亦苦亦甜……

2010年6月5日至12日,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从北京出发,一路向南,穿越四省份,深入京沪高铁沿线及方圆两公里的土地,向你讲述不一样的“高铁”之旅。

此文关键词:

相关内容